苟余行之不迷,虽颠沛其何伤?-转
苟余行之不迷,虽颠沛其何伤?
作者:夏春,微信公众号:财经智识
转载自:苟餘行之不迷,雖顛沛其何傷? - FT中文網 (ftchinese.com)
夏春博士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首席经济学家,曾担任港大经济学教授,这篇文章读到后很喜欢,所以自己记录下来。以下为夏博角度。
时近年末,我这些天正在准备2023年全球宏观与市场策略展望的文章和主题词。核心观点都梳理清楚,唯独八个字的主题词还未有着落。
2022年是虎年,所以年初选择的是“虎豹之变,蜕故孳新
”,建议投资者在大变局,大通胀来临的年代,要基于历史的经验,无需频繁交易,多配置被市场长期忽视的周期和防御板块。幸运的是,这个策略收获颇丰,但习惯于投资成长板块,又择股又择时的人,在今年普遍遍体鳞伤。
2023年是兔年,风险不亚于虎年,我很想选择一个带兔的成语,搭配一个投资理念。但看来看去最符合我们观点的就是多元配置,分散风险的“狡兔三窟”,可以把“狡”改成“敏”,但还是不够满意,可能还得自创一个词。
周三上班的路上,在手机上读到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极精彩的自述求学之路的文章,其中提到:“当遇到困难时,我会想起韩愈的文章:‘苟余行之不迷,虽颠沛其何伤’。”(只要我所行走的方向不迷失,即使困苦多难又有何损伤呢?)
顿时觉得“行之不迷,颠沛何伤”颇适合作为明年投策的主题词,于是找来原文学习:
《祭田横墓文》韩愈
贞元十一年九月,愈如东京,道出田横墓下,感横义高能得士,因取酒以祭,为文而吊之。其辞曰:
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,余不自知其何心。非今世之所稀,孰为使余歔欷而不可禁。余既博观乎天下,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。死者不复生,嗟余去此其从谁。当秦氏之败乱,得一士而可王。何五百人之扰扰,而不能脱夫子于剑铓。抑所宝之非贤,亦天命之有常。昔阙里之多士,孔圣亦云其遑遑。苟余行之不迷,虽颠沛其何伤。自古死者非一,夫子至今有耿光。跽陈辞而荐酒,魂仿佛而来享。
田横与五百壮士的传奇故事众所周知。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大致是韩愈仕途不顺,在职业发展上连遭打击后,把胸中的郁闷情绪借悼念田横发泄出来,歌颂的是田横“义高能得士”,能够吸引人才跟随。译文网上很容易找到,大同小异,读者不妨自寻。
周三的主要工作是准备晚上的一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公益讲座,主题是“面向十四五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暨企业家的投资方略“
。主办方事先告诉我,今年企业家和老百姓都困顿不堪,迷茫彷徨之余又难觅方向。我思虑再三,还是避用”颠沛“
,把讲座的主题词定位:”天道有常,行之不迷“
。我想要表达的含义是:如果能够从大局观看待全球经济和政治的运行之道,那么在企业发展和投资策略上的方向感就会相对清晰。
在准备这场讲座中,我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是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(我还是更喜欢这个翻译,而不是出版社选择的“达利欧”)的《原则: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》。这本书年初出版的书,虽然核心内容早已知晓,但刚刚拿起来精读,越读越佩服达里奥将复杂问题指标化和量化衡量的努力。
相比其他写作通俗科普书的经济学家相比,这样的量化分析更加值得重视,而且这种以长期眼光看待世界秩序和大国兴衰的做法,更可能成为资本市场的长期赢家。事实上,桥水是过去四十年里为客户创造最多财富的对冲基金,排名第二的是索罗斯的基金。
我对达里奥的经历和观点都比较熟悉,但这次阅读还是发现了惊喜,原来达里奥在全文结尾给出的应对不确定未来的原则,和我多年坚持向读者建议的策略高度一致。比如他提到的“了解所有可能性,考虑最坏情况,想办法消除无法忍受的(选择10-20种不相关的资产就可以把风险降低80%)
“,就是经济学里的”模糊厌恶“思想(我有一篇学术论文从数学建模解释模糊厌恶会放大危机);他说的”考虑延迟满足而不是当下满足“
就是金融里避开择股择时,长期持有思想。
最特别的是,他提到了分散风险的原则时写道:中国有一个成语“狡兔三窟”,意思是万一一个地方变得危险,还有其他地方可以去。
这一原则在艰难时日救了很多人的命。读到这里真是心有戚戚焉。
就在我完成讲座需要的材料时,网上传来了前中共中央总书记、中国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逝世的消息。很快,社交媒体就充满了简短而又有力的悼念之词。拿我个人来说,江主席主政的13年里,覆盖了我高中到大学本科,研究生的全部时光,记忆是非常丰富的。但心中虽有丘壑,一时半会也不知从何说起。
一瞬间,我想到了上午读到的韩愈悼念田横的文章,觉得用于表达当下我对江主席的怀念也是恰到好处的:
抑所宝之非贤,亦天命之有常。昔阙里之多士,孔圣亦云其遑遑。苟余行之不迷,虽颠沛其何伤?自古死者非一,夫子至今有耿光。跽陈辞而荐酒,魂仿佛而来享。
这段话的含义是:抑或时代所珍视的并非贤才,或许这就是天命有常。当年阙里有很多的贤能之士,孔圣人据说也是心神不定(奔走于诸侯,却累累若丧家之狗)。只要我所行走的方向不迷失,即使困苦无数又有什么关系呢?自古以来死去的方式都不一样,您到现在还是光芒万丈的。我恭敬地跪下来诵读祭文向您献酒,您的灵魂仿佛就过来享用了。
恰恰因为这段话格外重要,我才没有在前面就剧透翻译,而是让读者自行寻找译文。
回想江主席主政的时期,国家遭遇的内外挑战无比巨大,相比当下有过之而无不及。他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,将改革开放后处于最低谷,最迷茫年代的中国,转变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和中心,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开放,朋友遍天下的国家。
他与朱镕基等领导人一道推动经济和国企改革,推动中国加入WTO,在中国建立起市场经济的雏形,带动中国的崛起;他迎来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,改善了与美国的关系,为中国锁定了繁荣开放之路。
江主席准确判断了中国加入WTO之后的二十年的战略发展期;他提出了“三个代表“的思想,允许资本家入党,推动了党内民主的发展,扩大了社会的自由,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。
在这个过程中,江主席并非一帆风顺,期间的崎岖险阻,未必为人所知晓。精通古文的他,应该也和丘教授一样,在遇到困难时,会想到“苟余行之不迷,虽颠沛其何伤?”
而在他谈笑风生之际,外国朋友越来越多,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了。
又一瞬间,想起达里奥在著作中描绘的大国兴衰的三阶段,其中上升期排在首位的要素是“强有力的领导者”。达里奥是如此展开描绘的:
进入上升阶段的条件是……
- 足够强大且有能力的领导者获取权力,设计一个出色的系统,使国家获取更多的财富和权力。我们通过历史上的伟大国家可以看出,这一系统通常涉及……
- 强大的教育实力,这里所说的教育实力既包括传授知识和技能,也包括培养……
- 坚韧的性格、良好的修养和职业道德。这些品格通常是在家庭、学校或宗教机构培养的。这些品格使人们尊重社会规则、法制和秩序,使国家减少腐败行为,有效地鼓励人们融洽合作来提高生产率。一个国家在这些方面做得越好,就越可能从生产基础产品转向……
- 创新和发明新科技。而推进发明通常需要具备对全球最佳思维的开放态度,从而学习最佳的行事方式,而且劳动者、政府和军队之间通力合作。
上述这一切的结果是,一个国家……
- 变得更有效率,并且在全球市场更有竞争力,这表现为全球贸易份额不断增长。你通过当前情况可以看到,美国和中国的经济产出和全球贸易份额几乎旗鼓相当。
- 随着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增多,它需要保护自己的贸易路线和海外利益,做好自卫准备,所以必须发展强大的军事实力。
如果进行顺利,这一良性循环就会推动……
- 收入强劲增长,从而可投资于基础设施、教育和研发。
- 国家必须打造激励和支持机制,扶持有能力创造或者获得财富的人们。在以往案例中,大多数最成功的国家都采用了资本主义的手段,激励和扶持那些富有成效的创业者。中国也利用市场激励和支持人们致富。要想更好地提供激励机制和金融支撑,国家……
- 需要发展资本市场。最重要的是发展贷款、债券和股票市场。这使人们得以将储蓄转化为投资,为创新和发展提供资金,也让那些创造伟大成就的人得以分享他们的成功。
- 因此,所有最伟大的国家都在发展世界领先的金融中心,从而吸引和分配当时的资本。中国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上,正在推动上海成为另外一个世界金融中心。
- 如果一个国家通过扩大国际交易,变成最大的贸易国家,它就可以用本国货币支付外贸交易,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希望存储这种货币,这种货币就会变成世界主要储备货币。相较于其他国家,这个国家便可以以更低的利率得到更多的借款,因为别人希望以这种货币发放贷款。
这一系列因果关系促成相互扶持的经济、政治和军事实力,自有历史记载以来,这些实力就是相辅相成的。所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都是沿着这条轨迹向顶部阶段发展的。
我不得不佩服达里奥对大国崛起历史的经验总结,他选择从正面去看待成功的国家(有另外一种叙事是从负面角度去看待西方现代化进程)。实际上,央视在2006年推出的12集纪录片《大国崛起》,一样是从正面角度去描述西班牙、葡萄牙、荷兰、英国、法国、德国、美国、日本、俄罗斯等崛起的过程。
江主席带领中国人民逐步走上市场经济,实现国家富强的过程和这样的总结高度一致。对政治人物的评价,往往需要时间的洗礼。不妨大胆想象一下,百年后的历史学家很可能把1978年之后的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经济繁荣期冠名为“邓江胡盛世”
。
本文仅简单记录我一天的工作和思绪。我相信,近期网络上的纪念文章会如潮涌,还会勾起我许多回忆。感激在我最宝贵的少年时光里,有这样一位方向感清晰的长者为中国掌舵领航,让原本颠沛的旅程变得顺畅。
以上为夏春博士12.2 发布于FT中文网内容,今年金融环境、国际局势与疫情影响让人压抑,且近日江主席离世,心中感慨万千,但言辞匮乏,言不尽意,看到夏春博士的文章,醍醐灌顶,遂记录于个人小博客中,共勉,感谢江主席,走好🙏感谢夏春博士的文章👍